人民网迪拜12月2日电 (记者 管克江、任皓宇)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11月30日-12月12日举行。大会以“团结、行动、落实”为主题,将进行《巴黎协定》生效后首次全球盘点,具有重要的阶段性意义。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和理念备受各界关注。与会相关人士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期待中国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各方一道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会场一景。人民网塔里克·易卜拉欣 摄
加强气候行动刻不容缓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各方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应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的最新报告,各国的气候行动计划仍不足以到本世纪末将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也无法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2023年打破了多项气候记录,全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升温。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是迄今规模最大的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有10万多名代表注册参会。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主席、阿联酋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苏尔坦·贾比尔在大会开幕式上表示,世界正处于关键时刻。科学已明确表明,现在急需开辟新的道路,“一条足够宽广、足以容纳我们所有人的道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斯呼吁,通过各缔约方对落实《巴黎协定》关键条款进展与差距的全球盘点,希望各方能够提交更加雄心勃勃的国家气候行动计划。
大会开幕当天,各方就启动损失与损害基金达成一致。建立损失与损害基金的决定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沙姆沙伊赫大会上做出的,发达国家负有出资责任和义务,受益方为发展中国家。阿联酋和德国分别承诺向损失与损害基金提供1亿美元,英国、日本、美国也做出了相关承诺。
12月1日,13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份关于粮食、农业和气候行动的宣言,旨在解决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的同时,保护在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地区的农民的生命和生计。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备受瞩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的举办地为迪拜世博城,分蓝区和绿区。蓝区用于各国代表开会进行协商和非正式磋商。绿区面向大众开放,为不同群体提供展示和交流平台。
11月30日,位于蓝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开幕。走进中国角,以“低碳”为主题的气候行动漫画展、从绿电到化工生产的生态绿能示意沙盘、新能源汽车模型等展示引人入胜。
大会期间,中国角将举行开幕日、青年日、减缓日、技术和资金日、适应日、合作日、可再生能源日、数字化转型日和企业日9个边会主题日,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产业协会、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等组织机构的中外嘉宾将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公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数字化发展、绿色金融等话题举办100余场边会活动。
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中国角举办的气候行动漫画展。人民网记者任皓宇 摄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世界资源研究所高级顾问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他曾到访中国多个地区,看到了各地环境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在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下,人民群众、企业团体等积极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向前迈进。”
美国环保协会总裁柯瑞华表示,美国环保协会在中国与相关部门机构合作已有超过20年时间,见证了中国在环境保护、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社区绿色空间等方面的发展成就。“美国和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期待世界各国可以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凝聚众力共创美好世界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期间,会场绿区将分十个主题,举办600多场活动。
中阿经贸交流中心(原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将举办30多场交流活动。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和中国新闻网共同主办了“中外知名企业家可持续发展对话会”。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兼首席执行官贝德凯在主旨演讲中高度认可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和加速实现碳中和近年来所作出的贡献和努力,呼吁各国工商企业加强对话,共商低碳转型。
位于会场绿区的中阿经贸交流中心。人民网塔里克·易卜拉欣 摄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前副主席莫汉·穆纳辛格表示,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一条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付出了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提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导共建清洁美丽世界,彰显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和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的领导力。“中国正在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表示,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们一直坚持气候行动的战略定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走上全面绿色转型轨道。中方将继续以务实的行动和南南、南北合作举措,为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新网上海12月3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3日获悉,“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
李开盛副院长和韩强副校长共同为“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揭牌。(华东政法大学供图)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3日接受采访时认为,电子商务会成为更加重要的外贸途径,并希望“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通过研究成果为以后相关“丝路电商”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数字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加强合作、培养所需人才,共同为“一带一路”共建作出新贡献。
“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够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和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协同。”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希望,研究中心立足国家和上海涉外法治工作的布局和定位,从涉外法律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开展有效的研究,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表示,该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为“丝路电商”合作共赢提供法治服务和智力支撑。研究中心将开展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和规则的研究、智库交流与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提出了“小机构、大网络、有核心、无边界”理念。他表示,“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一定是无边界的,应当走出去,为丝路经济以及商贸流通赋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认为,“一带一路”共建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他强调,“一带一路”共建与实现世界现代化应当联系起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的成立,应带动政、学、企力量共同合作,开创新道路,为“一带一路”共建、为中国整体对外开放作出学术界的有益贡献。在采访中,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的郭永辉认为,要发扬研究中心的统筹协调性,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系统性;在“专”的层面上持续深化并进一步加强法治的实践研究。
在同期举行的首届华东政法大学“丝路电商”论坛上,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发布了《法治中国战略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对当下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有效回应,重点关注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教育改革、网络犯罪等问题,体现了我国法学与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