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记者 潘旭临)由李可染画院主办的“二调三叠”王新福艺术作品展2日在李可染画院宋庄院开幕,一百余幅王新福“场景创作”的佳作亮相,展现了自然与生命和谐共处的无尽魅力。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开幕式上,本次展览学术主持人、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李可染画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鸣京先生分别致辞。随后,本次展览总策划、李可染画院院长、中国美协河山画会会长李庚教授致辞并宣布画展开幕。
王新福,重庆人,1979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系水粉画进修班学习。1986年毕业留校从事基础色彩教学工作,师从四川美术学院创始人李有行先生。其作品曾多次参加重庆市和中国美协、国际性艺术展览,连续六届入选法国秋季艺术沙龙展,并获法国文化协会颁发的“金画布奖”。
所谓的“二调”“三叠”皆取自宋词的相关说法,不仅关乎王新福作品的画面结构,而且亦涉及到其意境。
据介绍,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川美学院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最初一代,王新福具有那一时期艺术家的普遍特质——在现实中敢想敢干,在思想上又尊重经典,在逐渐形成“限色组画系列”“黑影写生系列”之后,又毅然决然地展开了“场景创作”的系列。“场景创作”既是一种写生的状态,也是一种创作的状态,其实质即是“现场性”。
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王新福表示,现场给他带来很多快乐,且让他得到了在工作室里无法得到的意味,而这些快乐或意味包裹下的“现场性”,包括了创作主体的语言如何在现场表达,也包括在现场必须克服的困难——除了创作主体与画布、颜料的关系,还有更多的自然环境等因素。
专业和学者出席王新福艺术作品展现场。记者 潘旭临 摄
中央美术学院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表示,王新福的“场景创作”并未一味强调“现场性”而走向或止步于“现场表演”或“现场行为”,而是回到了绘画性的建构,甚至以此刻意标识,展现作品东方性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立场。(完)
中新网上海12月3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3日获悉,“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
李开盛副院长和韩强副校长共同为“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揭牌。(华东政法大学供图)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3日接受采访时认为,电子商务会成为更加重要的外贸途径,并希望“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通过研究成果为以后相关“丝路电商”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数字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加强合作、培养所需人才,共同为“一带一路”共建作出新贡献。
“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够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和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协同。”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希望,研究中心立足国家和上海涉外法治工作的布局和定位,从涉外法律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开展有效的研究,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表示,该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为“丝路电商”合作共赢提供法治服务和智力支撑。研究中心将开展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和规则的研究、智库交流与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提出了“小机构、大网络、有核心、无边界”理念。他表示,“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一定是无边界的,应当走出去,为丝路经济以及商贸流通赋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认为,“一带一路”共建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他强调,“一带一路”共建与实现世界现代化应当联系起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的成立,应带动政、学、企力量共同合作,开创新道路,为“一带一路”共建、为中国整体对外开放作出学术界的有益贡献。在采访中,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的郭永辉认为,要发扬研究中心的统筹协调性,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系统性;在“专”的层面上持续深化并进一步加强法治的实践研究。
在同期举行的首届华东政法大学“丝路电商”论坛上,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发布了《法治中国战略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对当下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有效回应,重点关注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教育改革、网络犯罪等问题,体现了我国法学与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