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2月3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3日获悉,“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简称:研究中心)在上海揭牌成立。
李开盛副院长和韩强副校长共同为“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揭牌。(华东政法大学供图)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3日接受采访时认为,电子商务会成为更加重要的外贸途径,并希望“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通过研究成果为以后相关“丝路电商”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数字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加强合作、培养所需人才,共同为“一带一路”共建作出新贡献。
“研究中心的成立能够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和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与实务协同。”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希望,研究中心立足国家和上海涉外法治工作的布局和定位,从涉外法律制度完善等诸多方面开展有效的研究,同时加强人才培养。
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韩强表示,该研究中心将充分发挥华东政法大学的优势和特色,为“丝路电商”合作共赢提供法治服务和智力支撑。研究中心将开展相关领域的法律政策和规则的研究、智库交流与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与交流、文化交流与合作。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数字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提出了“小机构、大网络、有核心、无边界”理念。他表示,“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一定是无边界的,应当走出去,为丝路经济以及商贸流通赋能。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李开盛认为,“一带一路”共建正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他强调,“一带一路”共建与实现世界现代化应当联系起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丝路电商”法治研究中心的成立,应带动政、学、企力量共同合作,开创新道路,为“一带一路”共建、为中国整体对外开放作出学术界的有益贡献。在采访中,西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曾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的郭永辉认为,要发扬研究中心的统筹协调性,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系统性;在“专”的层面上持续深化并进一步加强法治的实践研究。
在同期举行的首届华东政法大学“丝路电商”论坛上,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处长陆宇峰发布了《法治中国战略研究报告》(简称:《报告》),《报告》对当下中国法治化进程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有效回应,重点关注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教育改革、网络犯罪等问题,体现了我国法学与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发展方向。(完)
中新网宁波12月3日电(记者 林波)争取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等优势领域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名单;设立未来产业研究院、未来产业战略咨询委员会;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容错机制,让国有资本敢于投资未来产业……近日,在浙江宁波举行的“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阿拉甬商有话讲”第四场协商会上,来自该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政协委员、首席科学官、民企“掌门人”等业内人士聚焦未来产业,畅所欲言、献计献策。
“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阿拉甬商有话讲”第四场协商会现场。宁波市政协供图
众所周知,未来产业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作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先导产业。尤其是近年来,未来产业不仅成为大国竞争新赛道,也成为区域发展新态势。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先行推进未来产业发展,纷纷出台实施专项规划。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未来产业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未来已来,未来产业如何“来”?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副所长王立平看来,原创技术将是发展未来产业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基础研究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源头动力,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发展新方法以取得重大原创成果是发展未来产业的根基。
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是王立平所在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三大优势方向。
“争取前沿新材料列入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王立平建议在未来产业布局上更多聚焦于发展前景和趋势相对清晰,国家导向明确、当地基础扎实,高度契合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产业方向。
未来产业可以说是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更需要科技创新。作为民营经济大省,量大面广的民营企业是浙江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享受不到国家级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方面的政策。”作为一家以技术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政协委员、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表示,中小型企业普遍在创新中遇到“人才瓶颈”,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
“制定人才扶持政策,汇聚人才引育新动能。”励行根建议,政府部门出台高端人才的激励措施,对口扶持职业上的规划或人生发展前途;健全小型科技企业高端人才体制,让高端人才愿意留在小企业,为企业提供有效的人力支撑。
记者注意到,在完善人才引育体系方面,《意见》也指出浙江将以产业需求牵引产教融合,打造卓越工程师团队,实施“启明计划”等引才工程,加强未来产业领域高层次制造人才引育。
“生物医药产业就像一个‘热带雨林’,既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有藤蔓、草本植物;这个产业的产业链很长,需要各种专业领域的上下游企业来共同打造。”在来凯医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官顾祥巨看来,在未来产业中,生物医药行业具有高成长、高回报性,但同时也需要前期高投入。
顾祥巨表示,如今不少地方政府对于创新药企业出台了创新政策,比如只要获得临床试验许可的,就可以择优给予临床前研发费用40%的资助,他希望当地政府部门可以有更加创新的政策来支持这样的未来行业,敢于在还没有临床数据的时候就投入。
宁波一新能源汽车工厂生产场景(资料图)。林波摄
诚然,未来产业是支撑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是“从0到1”的产业,发展趋势不易预测。
基于此,浙江正紧抓“未来风口”,引导多元主体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开展创新,引领新一轮产业业态创新。
以宁波为例,其经济现实状况是,制造业、外贸、港口等传统产业占据了“大壁江山”。2023年9月,宁波酝酿多时的《宁波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正式印发,将着力培塑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等九大未来产业赛道新优势。
“我们要像过去抓工业、抓出口、抓招商一样抓科技创新、抓未来产业,锚定目标、坚持不懈,奋发图强、奋起直追。”在宁波市政协主席徐宇宁看来,对宁波来讲,发展未来产业,不是简单地要发展一个新的产业门类,而是着眼于实现现代化滨海大都市这个奋斗目标,着眼于实现“两个先行”示范的总体要求,着眼于确保宁波未来几十年的竞争地位。
如今,在浙江,前沿新材料、未来网络、元宇宙、未来医疗、柔性电子等一批未来产业分散各地,但其串珠成链、加速聚集,让发展之潮奔腾不息。(完)